每日经济新闻: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不断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,我想问目前黄河流域水质断面的监测情况如何?目前黄河流域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是什么?在监测数据上是否有所体现?谢谢。
柏仇勇: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。
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生态环境部在黄河流域共布设137个国控断面(其中干流31个、主要支流106个)。从监测数据看,黄河流域水质总体呈逐年好转趋势,水质状况从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。2020年,黄河流域Ⅰ-Ⅲ类断面比例为84.7%,比2016年提高25.6个百分点;无劣Ⅴ类断面,比2016年下降13.9个百分点。其中,黄河干流水质为优,2018年以来Ⅰ-Ⅲ类断面比例均为100%;黄河主要支流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,Ⅰ-Ⅲ类断面比例达80.2%,比2016年提高31.2个百分点,已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。
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,但水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。一是水环境改善态势并不稳固。流域内环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,部分地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,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瓶颈亟待突破。二是生态用水严重不足。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,河湖断流干涸与流域高耗水问题并存。三是河湖生态服务功能退化。黄河上游地区天然草地退化,黄河中下游河流湿地面积减少,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萎缩。
为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我部组织编制了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将统筹黄河流域环境质量、生态质量和污染源监测,优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整体布局,提升监测网络的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,全力支持黄河流域“共同抓好大保护,协同推进大治理”。
一是拓展生态环境监测,支撑系统治理。融合卫星、航空、地面等监测手段,对黄河上、中、下游的重要干流、支流、重要湖库、重点功能区开展生态基流监测、环境质量监测、生态质量监测、水生生物监测,搭建覆盖黄河流域的“天空地一体化”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。
二是深化污染源监测,支撑源头治理。在充分利用地方工业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染监测能力的基础上,通过遥感和地面结合的手段,对全流域重点区域开展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和验证。在黄河上、中、下游分别建设一个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示范站,组织开展主要污染因子、重点污染河段走航监测,整体掌握水质变化和污染扩散规律,逐步说清“岸上”对“水里”的影响。
三是强化监测数据分析,支撑综合治理。推动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,基于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,构建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信息“一平台”和“一张图”,实现各类监测数据统一存储、综合分析和共享发布,提升监测数据综合应用服务能力。谢谢!
刘友宾:各位记者朋友,再过十天,一年一度的六五环境日即将来临,届时生态环境部、中央文明办和青海省人民政府,将共同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今年的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,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,同时全国各地也将围绕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主题,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,我们欢迎媒体朋友多报道六五环境日的相关活动,在全社会传播生态文明理念,提升生态文明意识,动员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,共同建设美丽中国。